“心明如鏡、察微自省、一生平安。”這是外祖父莊幼先為潘鏡芙取名之意。誠然他的一生都謹記于此,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純潔高尚的理想信念,踐行著一位學者對知識持續的好奇和探索,也踐行著一名軍工科研工作者對黨和祖國的忠誠與擔當。
“船”,是逃難的工具,也是安命的棲所
“家破、逃難、小船、日寇、軍艦……,這殘破的畫面在一個兒童幼小心靈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看到外國軍艦在黃浦江上肆意橫行,潘鏡芙內心受到深深觸動,從此便立下了讀書造艦的志向”
兒時的潘鏡芙
潘家的祖上在湖州,先祖是在明朝被譽為“千古治黃第一人”的世界級河工專家、明朝大水利學家潘季馴(1521-1595)。這大概也冥冥之中注定了潘鏡芙與水結緣的一生。
1930年1月26日,潘鏡芙出生于浙江湖州。1935年秋,由于潘鏡芙聰明伶俐、品行端方,同時得益于母親良好的啟蒙教育,年僅5歲的他便在父母親的支持下進入南潯中學附屬小學讀書,開始了他的讀書求學的歷程。
就在潘鏡芙準備上小學三年級時(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抗日戰爭爆發了。原本是一片湖光水色的南潯鎮,被侵華日軍燃起了燒殺搶掠的熊熊大火,幾天不熄。
7歲的潘鏡芙隨著家人在驚恐萬分的情況下,乘著一葉小船,從一個村莊躲避到另一個村莊。“船”成了潘鏡芙家那段艱難時日里逃難避禍的工具,也成了那時藏身安命的棲所。童年的苦難令他終生難忘,“有船才能生存”的信念也深深地扎根在他的腦海里。
炮火連綿的年代,在鄉下東躲西藏終歸不是辦法。1938年5月,潘鏡芙全家又乘上了一艘木船,從水路前往上海去投奔親戚,指望能夠在上海找出一條生路。
當時的黃浦江上,常年聚集著大量的小舢板、蒸汽船、機動船和大輪船,成百上千艘船只在黃浦江上起起伏伏。潘鏡芙和家人乘坐的木船在江邊慢慢劃過,一艘艘日本軍艦和大大小小的外國巨輪神氣十足、連綿不斷地停泊在黃浦江中間,輝煌的燈火映襯在水面不斷變化的漣漪中,是那樣光怪陸離。然而,在自己國家的江中卻始終連一艘中國軍艦也看不到,這不能不給孩時的潘鏡芙以強烈的刺激。
就在此時,父親咬著牙說了一段令他終身難忘的話:“這么多的軍艦和巨輪,就沒有一艘是我們中國的。看到了吧,那就是小鬼子的軍艦,就是它毀了咱們的家呀,兒子,將來你有種也去造軍艦,為中國老百姓爭口氣!”
“家破、逃難、小船、日寇、軍艦?!边@殘破的畫面在一個兒童幼小心靈,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吹酵鈬娕炘邳S浦江上肆意橫行,潘鏡芙內心受到深深觸動,從此便立下了讀書造艦的志向。
“船”,是時代的選擇,也是畢生的追求
“1955年3月,潘鏡芙來到一機部船舶局產品設計分處報到,那一天,上海風和日暖,綠草如茵,上海的同志們在紅色的設計大樓十分熱情地接待了他。當時潘鏡芙就覺得這一生應該會在那里工作下去,而事實上他正如此這般地在船舶行業奮斗了一輩子”
潘鏡芙在第二設計分局參加表演的照片(左四)
年幼逃難時就夢想將來為國家造軍艦、造大船,讀了高中后潘鏡芙認識到,這個夢想的本質就是科技強國。因此,潘鏡芙在報考大學時,就懷著對新興科學技術專業的滿腔熱忱。
19世紀60年代后期,以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人類進入“電氣時代”。20世紀初葉,主要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達到電氣時代的頂峰,此時國門洞開不久的中國恰好處于欣賞二次工業革命成果的興奮之中,直接刺激著一大批有志中國青年投身到科技強國、科技救國的洪流之中。當時,電力與電器技術最為熱門,被稱之為“制造光明與動力”的學科,發展前途、就業前景都非常好,潘鏡芙深受鼓舞,有志于這類熱門的技術與學科。
1948年9月,潘鏡芙以拿到浙江大學獎學金的優異成績成功入讀浙江大學電機系。對于在浙江大學四年的知識學習,潘鏡芙后來總結了一句極為重要的體會:“為學當似金字塔,既要博大又要高。”
潘鏡芙對這句話的解讀是:人們對于知識的學習,要像建筑金字塔一樣,打下寬厚的基石,在此基礎上,再逐漸選定自己的專業方向,向高處和尖端發展。這句座右銘也貫穿了潘鏡芙求學和科研的一生,并成為人生治學目標的最好詮釋。直至晚年,潘鏡芙依然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和熱忱的探索欲。
豐富而緊張的四年學習轉瞬即逝,1952 年夏末,潘鏡芙完成大學學業,9月被分配到華東電工局工作。
分配方案公布不久,身為班級團支部書記的潘鏡芙便被指定為負責人,帶領十余名同學自杭州啟程去上海報到,投身百廢待興的祖國建設事業中。
1953年3 月,根據當時的基本建設大規模展開的需要,華東電器設計處和機械設計處合并成立了一機部第二設計分局。潘鏡芙和一批技術人員一起,主要開展上海電機廠的基本建設設計項目,隨即受任為電器專業科的電機組組長,負責汽輪發電機車間的設計。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在華東地區重中之重的項目。潘鏡芙參加設計的上海電機廠汽輪發電機車間依照設計圖紙建成以后迅速投產,所生產出來的6000千瓦汽輪發電機是新中國第一臺汽輪發電機,大大提升了國產汽輪發電機的水平。
潘鏡芙1995年在江南造船廠
在一機部船舶局,潘鏡芙原有的電學技術優勢迅速找到了新用途,擔任了某掃雷艦的電氣專業負責人。1955年,他被派往千里之外的掃雷艦建造廠駐廠,配合施工建造,并協調處理施工中的技術問題。他埋頭在實踐中刻苦地學習。
參與掃雷艦的試航,是潘鏡芙首次較長時間地經歷海上的生活。國外專家在艦上對他說:“知識和能力都要來源于實踐。你是中國艦船設計部門中唯一參加了艦艇全過程的同志,這段經歷對你今后一生搞造船都將是十分有用的。”確實,在造船實踐的鍛煉中,他在船舶電氣設計建造方面的技術能力和協調能力迅速地提高著。
1956年9月,潘鏡芙在船舶局第一產品設計室實現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愿望,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為國家和民族的崛起奮斗終生的愿望更加強烈。1956年,船舶產品設計院成立,他受命擔任一室技術科副科長,在正科長始終未到位的情況下,主持工作達兩年多時間。
一段時間里,他不得不放下技術上的探索,投入到技術管理工作中去。雖然科內工作在他的打理下被安排得井井有條,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他仍一直關注技術的發展,遠勝過對提升行政職務的興趣。一直到兩年后,副主任李嗣堯告訴他:“當時要你主持技術科,是因為即將開展自行設計,急需加強技術管理。你工作得很好并已培養出接班人,現決定改任你為電氣科副科長?!边@一段工作經歷,對他后來擔任工程項目的總工程師是有很大幫助的。
1961年,根據海軍加強裝備建設的需要,經中共中央批準,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艦船研究院(以后經常被簡稱為七院),承接了中國海軍艦艇及其武器裝備的研究設計任務。潘鏡芙隨即與一批研究設計人員一起,集結到中國艦船的總體研究設計所——第七〇一研究所。
自此開始一直到退休,潘鏡芙一直在七〇一所從事海軍艦船的研制設計工作,先后擔任副科長、科長,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長兼副總工程師,在艦船總體設計、全武器綜合作戰系統和電磁兼容等高新技術領域進行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主持設計了我國兩代四型導彈驅逐艦,為中國艦船研制事業嘔心瀝血。
潘鏡芙曾笑稱,搞導彈驅逐艦自己是半路出家。沒想到,這一干,就是一輩子。
“船”,是奮斗的戰場,也是護國的利刃
“在一窮二白的新中國,造艦何其不易,當時潘鏡芙進入的是在中國近乎空白的領域,瞄準的卻是世界最先進的水平,在潘鏡芙和幾代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在第一代、第二代導彈驅逐艦的基礎上,第三代導彈驅逐艦等一系列新型驅逐艦相繼問世,一步一個臺階,使中國導彈驅逐艦真正跨進了國際先進行列”
工作中的潘鏡芙
在一窮二白的新中國,造艦何其不易。當時潘鏡芙進入的是在中國近乎空白的領域,瞄準的卻是世界最先進的水平。
20世紀60年代初期,65型火炮護衛艦開始研制,這是我國研制的第一型艦艇,潘鏡芙主持電氣部分設計。誰知,這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竟然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將艦船直流電改為交流電制。
要知道,過去各國艦艇上使用的電氣設備均采用直流電制,我國也不例外,這是與當時船舶仍大量采用蒸汽機、柴油機作動力相適應的。但是,這種供電方式也帶來電制轉換的很多麻煩,而且存在著重大事故隱患,若稍有不慎接錯線頭,就可能致使艦上的電氣設備全部燒毀報廢。因此艦上的部隊迫切盼望在艦上能與在陸地上一樣方便地使用交流電。
血氣方剛、敢想敢干的潘鏡芙深切感受到戰士們的需要,在該型艦的設計研制階段,就想到要趕上世界技術潮流趨勢,提出了在我國自行設計的護衛艦上采用交流電制。
當時許多人對他說:“你這樣做風險太大,把握性太小了,還是走老路保險!”潘鏡芙堅持,交流制穩定可靠、價格便宜,進岸電也很方便,能解決靠岸接錯后燒毀電氣設備的問題。他頂住壓力四處奔走,說服各配套機電廠家,研制生產交流電制的船用電機電器設備。在由海軍首長主持的審查會上,他解答了各方提出的問題并順利獲得通過。最終,有關問題陸續解決,國內艦用交流電機上艦取得成功。據國內有關資料記載,這艘護衛艦是我國第一艘采用交流電制自行建造的艦船。
這項成功為其他各型艦艇順利采用交流電制開辟了道路,推動了國內艦用交流電設備的試制工作。實踐證明,艦船采用了交流電制以后,電力系統使用可靠,生命力強,維護保養方便,重量輕,體積小,經濟性好。不但提高了電力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且使軍艦近岸時的供電也更方便。一段時間后,我國所有水面艦船都陸續實現了船用電力系統的交流化。
051型導彈驅逐艦是我國第一代驅逐艦
從掃雷艦到護衛艦,在造船領域的內功已經練就。造一艘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導彈驅逐艦——這個更重大的任務,終于降臨。受命主持我國第一代051型導彈驅逐艦總體設計工作那一年,潘鏡芙不過35歲。
1967年,潘鏡芙領銜主持051型艦的總體設計及相關技術攻關工作。在當時極其薄弱的科研家底和落后的工業基礎上設計建造這樣千噸級以上大型軍艦談何容易,從船體設計開始,重重困難便接踵而至。驅逐艦的導彈發射裝置大、設備多,艦體必須拉長??墒桥烍w拉長了以后,航速會不會下來呢?潘鏡芙經過反復試驗,選用當時最成熟的動力技術,給051型艦安裝了強有力的“心臟”。
有了強有力的“心臟”后,戰斗力如何形成,是橫在潘鏡芙面前的又一道坎。關鍵時刻,錢學森在確定驅逐艦導彈系統方案會議上的一次發言給了潘鏡芙很大的啟發:“軍艦是一個大系統,導彈只是艦上的一個分系統,把導彈系統裝到艦上,要把它安排好,使它發揮最大的作用?!?
潘鏡芙決心按照“系統工程”的理念,將全艦所有武器有機結合,形成系統。他帶領多個科研單位、多學科技術人員,以系統工程理念攻克大量技術難關。不僅首次成功實現導彈上艦,而且將導彈、艦炮和反潛武器等單個裝備組成武器系統,大大提高國產導彈驅逐艦的技戰術性能,首艦導彈系統在靶場試驗中,四發四中靶船。由此拉開了中國海軍艦船系統工程設計的序幕。
第一代導彈驅逐艦首制艦“濟南艦”的問世,實現了首次安裝艦上導彈,武器從單個裝備發展為武器系統,這標志著我國具備了自主研制導彈驅逐艦的能力,實現了海軍艦船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跨越,中國海軍第一次擁有了遠洋作戰能力的水面艦艇。
052型導彈驅逐艦是我國第二代驅逐艦
20世紀70年代后期,潘鏡芙作為總設計師,率領研究設計團隊攻克了遠洋航行中油水補給等難題,為我國海軍編隊成功設計了指揮艦——051Z型導彈驅逐艦“合肥艦”。
1980年初,由6艘051型導彈驅逐艦組成的海軍護航編隊在編隊指揮艦“合肥艦”的率領下勝利完成護航任務。這次遠航,是人民海軍第一次沖破第一島鏈,橫跨赤道線,將航跡延伸到浩瀚的南太平洋。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海軍曾被嘲笑為只能靠近海岸防御的“黃水海軍”、只能在近海防御的“綠水海軍”,這一次,人民海軍終于開始了向能夠在遠海作戰的“藍水海軍”的過渡。
20世紀80年代中期,潘鏡芙同時擔任051改進型導彈驅逐艦和052型導彈驅逐艦的總設計師,并兼作戰系統總設計師。在051改進型設計中,他建議建立陸上試驗場,親自主持武器系統的對接調試,解決了大量技術難題。在052型艦設計中,他繼續強化系統工程設計理念,強調全艦有機協調,綜合性能兼優,艦上武器和電子系統、設備首次組成作戰系統,實現海上作戰指揮過程的自動化。
在潘鏡芙和幾代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在第一代、第二代導彈驅逐艦的基礎上,第三代導彈驅逐艦等一系列新型驅逐艦相繼問世,一步一個臺階,使中國導彈驅逐艦真正跨進了國際先進行列。
“船”,是育人的陣地,也是最愛的“老幺”
“潘鏡芙曾常說,他有三個孩子,兒子叫伏波,女兒叫麗達,軍艦就是他的“老幺”。從1966年隨單位遷到南京,到1997年從武漢返回上海居住,潘鏡芙與妻子女兒分居長達31年之久 ,每年只有一次探親假才能回到上海的家,在那些與艦艇和海洋相伴的日子里,潘鏡芙像一位滿懷期盼的父親,目睹他的“幺兒”如同海上鋼鐵長城護衛著國泰民安”
潘鏡芙1996年在浦南中學為學生們講艦船
為國鑄艦四十余年,潘鏡芙經常深入科研、生產、試驗第一線,在驅逐艦研制和艦載作戰系統、電磁兼容等新技術領域做了開拓性工作。在他的帶領下,一批從總體頂層角度研究艦船研制的后備人才迅速成長起來,并逐漸成長為艦船研制領域的中堅力量。
1995年潘鏡芙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此時,已近古稀之年的潘鏡芙不再在技術一線具體負責艦船設計工作,僅擔任國產軍艦的設計顧問,但他依然在幕后為我國的艦艇事業默默地發揮余熱。
2002年12月,潘鏡芙向時任黨和國家領導人匯報了他親自考察過的烏克蘭“瓦良格”號航母的情況并獲得支持。中央根據科研和實地考察情況,迅速決策,將“瓦良格”號航母改裝成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命運多舛的“瓦良格”號航母在中國如鳳凰般涅槃重生。
相對于堅守在現場處理技術問題,退居二線后的潘鏡芙有了更多的時間來研究導彈驅逐艦等水面艦船的一些深層次發展問題。比如,世界現代艦艇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在中國應該發展反潛艦、防空艦,還是發展多用途艦?大艦與小艦如何定位?如何擴大系統工程,從艦載作戰系統走向編隊作戰系統等。他先后撰寫了《新型驅逐艦研制中的經驗和體會》《21世紀武器裝備發展及對策研究》《水面艦艇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技術的發展》等一大批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并經常接受高層的科研設計咨詢,為我國海軍發展和國防建設繼續貢獻著力量。
不僅如此,潘鏡芙還將對造船的一腔熱情、對中國新一代艦船的渴望和對造船人才后繼有人的期待,通過各種普及活動進行宣教。他曾應邀為哈爾濱船舶大學等造船院校擔任兼職教授,為上海海事大學做動力推進技術報告,為中學生作輔導講座……
潘鏡芙曾常說,他有三個孩子,兒子叫伏波,女兒叫麗達,軍艦就是他的“老幺”。
從1966年隨單位遷到南京,到1997年從武漢返回上海居住,潘鏡芙與妻子女兒分居長達31年之久,每年只有一次探親假才能回到上海的家。那時,潘鏡芙時常隨身攜帶一只口琴,吹得最多的是《送別》,吹出的是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
在那些與艦艇和海洋相伴的日子里,潘鏡芙像一位滿懷期盼的父親,目睹了國產軍艦首次遠航出訪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青島艦遨游三大洋,環繞地球一周;武漢艦和??谂灤┰接《妊?,長驅亞丁灣劈波斬浪……
他的“幺兒”,如同海上鋼鐵長城護衛著國泰民安。
2022年9月,潘鏡芙院士接受中國之聲《先生》欄目專訪。興之所至,吹奏了一曲《送別》。一曲終了,送別先生。
如今,長城已筑先生千古。我們將接過前輩們的接力棒,循著光芒閃耀的信仰足印,賡續時光河床上沉淀的真摯情愫,化為我們繼續前行的不竭動力,永遠向前進!
| 記 者:高紅梅
| 責 編:高紅梅
| 校 對:周 芒
| 審 核:項 麗/甘豐錄